《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》之医德篇(七)

发布日期:2025-07-28 16:45

医德篇07

人有富贵贫贱,病无彼此亲疏,医当一例诊之 

原文人有富贵贫贱,病无彼此亲疏,医当一例诊之,不失心存普济。尝见重富贵而畏葸者,补恐不宜,攻防太峻,药失用当之机,致成败症。又轻贫贱而骄傲者,朝来厌早,暮请嫌迟,懒应无钱之召,无意救人。斯二者岂独交相有失,其如方寸云何?佛经曰:一切世界俱为平等。可为医家作如是观。

简介选自徐延祚《医粹精言》卷二《医药箴言》。徐延祚(生卒年不详),字龄臣,辽宁锦州人,清代医学家,约出生于道光年间,曾供职太医院。《医粹精言》是徐延祚所著的一部医话著作,共四卷。

阐释本段文字重在针砭医生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气,警醒医界同仁自律。

医家应当坚持平等的态度,不因患者富贵贫贱的差异而区别对待。孙思邈《大医精诚》中说:“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媸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。”疾病是人类的公敌,并不因人们富贵贫贱的社会身份而对病人有所选择。医家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,与病魔相抗争,也应当秉持平等观念,对前来求助的病人要一视同仁,当作自己的至亲一般尽心救治。但是,医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,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习气的影响。徐延祚批评了他所见闻的一些嫌贫爱富、乃至进退失据的不良风气。有些医者面对家世富贵的患者过于持重以致畏缩不前,运用补法唯恐用药不适宜,运用攻法又顾忌用药太峻猛,结果处方用药失去了恰当的时机,反而导致病情不可收拾。而他们面对贫贱的患者时又心生傲慢,高高在上,更不愿为无法支付诊金的贫苦患者出诊。徐延祚认为,持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,是对不起天地良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