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
原文: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蚩,怨亲善友,华夷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。亦不得瞻前顾后,自虑吉凶,护惜身命。见彼苦恼,若己有之。深心凄怆,勿避险巇,昼夜寒暑,饥渴疲劳,一心赴救,无作功夫形迹之心。如此可为苍生大医,反此则是含灵巨贼。
简介:选自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一《大医精诚》。
阐释:本段文字集中展示了医乃仁术、医德致诚,为医者须牢记使命,具有仁爱之心和天使情怀,以护佑生命、救死扶伤为天职,时时处处彰显人性光辉和人道主义精神。
在《大医精诚》中,提出了一系列医家治病时的心学修养,体现出含弘光大的大医情怀。
第一是安定内心。使心神安宁而不浮躁,志向笃定而不散乱,去除私心杂念,达到一种致虚守静的境界。
第二是发心誓愿。人为万物之灵,医家将不忍病人遭受苦难的仁慈之心激发出来,誓愿普遍地救助人们的疾病之苦。
第三是平等对待。对于前来求治的患者要一视同仁,不论地位上的高低贵贱之分、经济上的贫富差距、年龄上的长幼之别、容貌上的美丑、人际关系上的亲疏,不论是过往有交情还是有前嫌,不论来自何方,不论聪明智慧还是心智愚钝,都以同一标准认真对待,都要把他们想作是自己的至亲之人而竭力救治。
第四是忘我施救。救治之时,不能把自己的吉凶安危放在第一位来考虑,也不能因顾虑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顾后、畏首畏尾。遇到患者求救,应当不畏艰难险阻,不避昼夜寒暑而一心赴救。
第五是感同身受。看到病人有痛苦烦恼,如同自己也有同样遭遇一般,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悲悯之情。
第六是端正态度。不可装模作样,也不可居功自傲以求取名利。
如果医者能够做到这几点,就可以成为护佑苍生的大医。如果所作所为与此相反,则会变成危害百姓的巨贼。